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九十四章 四爷的惦记(2/2)

这就相当于,三位经常参加的国家级特级讲师,天天给玉开小灶。

躺在木板上,翘起了二郎,一边摇着大蒲扇,一边有些幸灾乐祸的想

一整繁琐的礼仪搞完,等试卷发到了玉的手上之时,天已经全黑了。

“啪。”

“啪。”

申时四刻,玉仔细的检查了姓名、籍贯、祖孙三代的履历、皇帝的避讳、文章的抬等等,便叫来了兵丁,主动了卷。

很多知名的大才落榜,大多是因为了这个原因。

巧的是,顺天乡试的主考官,正是人品卑劣,却最擅长揣上意的李光地。

名师拿了大钱,江南的士们中士、中状元,各取所需,一举两得!

别省的乡试,都是三十取一的录取比例。而顺天府的乡试,从来都是二十取一的中榜比例。

一千两银,在朝廷缺钱,允许捐官的时候,足够买一个实缺,而不是候补的八品县丞了。

因为啥呢?好文章,不仅仅是辞藻华丽,还需要千锤百炼,才能通达凝练,妙到毫巅。

“啪,啪。”

打好了底稿的锦绣文章,如同涓涓细一般,缓缓的淌过心间。

为啥能够猜中呢?名师也!

原因嘛,照顾权贵弟也!

笔的右手,稳如泰山,一笔一划的答题,字迹绝无一丝一毫的潦草痕迹。

就说今日的这几四书和五经题吧,三分之一被秦本初料中了,三分之一被汤炳猜对了,剩下的三分之一,何昌给的小册里都有详细的解说。

说白了,八取士的时间越长,规律越容易被掌握。再揣透了皇帝的心思,及主考官的心思,就很容易圈考试的范围,行有针对的长期训练。

考舍里臭得吃不下粮,被蚊咬得浑得睡不着觉,黑圈的人越多,对玉就越有利。

五年寒窗,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,玉一直在闭门苦读。

厚积而薄发,准备异常充分的玉,休息足了之后,开始动笔答题。

有汤炳、秦本初和何昌三位名师开的小灶,不夸张的说,他啥题没有过?

江南的士林大家族,都是既得利益的最大受益者之一,很舍得砸钱请名师。

为啥名师,能拿每年千两银以上的束脩?有所值也!

伴随着考友们的唉声叹气,玉默默的把所的文章,里里外外的斟酌了三遍。

此时此刻,玉是真心激汤炳在考前的鬼式训练,嘿嘿,他是啥都准备好了。

汤炳早就帮着玉分析透了,乡试,说是九天考试三场,实际上,第一场的四书题和五经题才是最重要的。

拿到了考题之后,并没有急于挑灯下笔,而是又躺回到了木板上。

照老习惯,题目完后,玉并没有上誊抄,而是又搁了一个晚上。

据汤炳所言,因为考前的准备不充分,导致无法正常发挥应有平的考生,可谓是比比皆是。

本次乡试,共有两千多名生员参考,这就意味着,会产生一百名的举人。

的隔左右,此起彼伏的传来了拍打苍蝇和蚊虫的声响,并时不时的传来各音的低沉咒骂声。

据汤炳说,若不是李光地担任主考官,他还真没把握玉可以中解元。

第二日,了一整天的工夫,玉把四书和五经题,都完了。

要知,如今四九城里,最次一档的籼(先)米,也就是五文钱一升而已。十两银,已经可以买一个漂亮的黄大姑娘了。

没办法,谁叫顺天府的乡试,录取率格外的呢?

所以,总有权贵利用手里的特权,冒籍参加顺天府乡试的恶事来。

“唉,居然忘记了带蚊帐。”

昌的小册里,写得很清楚。绝大分的江南状元,在那么短的时间内,能够绝妙的佳文和策问,皆是提前猜中了考题也。

个粮,咬死勒。”

死了,扇忘了呀。”

他闭着睛,凝神思索着以前过的类似的题。没办法,小镇题家,绝不是浪得虚名的。

岂能不占大便宜?

第三天一大早,玉啃了几把炒米之后,正式开始答题。

只要猜对了考试的范围,类似这经过事先千锤百炼的好文章,只须稍加修改,就有极的震撼力和染力。

现在,刷题的妙用,彻底的显无遗。

有汤炳老师,简直是捡到了宝。汤炳自己就很厉害,他还推荐了更厉害的师弟何昌,何昌又牵连之极的秦本初。

教育这事情,除了1%的天才之外,不投资肯定无大收获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